近年来,《环球时报》致力于推动公众对国际议题的关注和参与,为此发起了多次联署倡议。这些倡议不仅展现了民间对国际事务的关注,还反映了公众对和平、公正、透明的国际环境的期盼。以下,我们将详细介绍其中的三大联署行动。
一、南海事故真相调查联署(2025年)
该行动以“要求美国公开‘康涅狄格’号南海撞击事件真相”为主题。在近一周的时间内,近20万网民积极参与,强烈要求美国公开撞击事件的具体位置、撞击物以及环境影响评估。大家谴责美军在南海的隐秘活动,认为这是对区域安全的严重威胁。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明确表示,南海不应成为“美国场”,并敦促美方停止军事化行为。
二、德特里克堡实验室调查联署(2021年)
这一行动的主题是呼吁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美国德特里克堡生物实验室与新冠病毒的关联。该行动启动后,短短几天内联署人数超过600万。公开信指出德堡实验室与呼吸系统疾病存在关联。外交部也连续追问美方为何拒绝世卫组织的调查。此次联署行动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关注,甚至导致联署服务器遭受网络攻击,这被指是美国试图掩盖真相的行为。
三、阿富汗资产归还联署(2022年)
这一行动要求美国归还冻结的阿富汗央行资产。在美国冻结阿富汗70亿美元资产后,加剧了当地的人道主义危机。这一行动在短短24小时内就吸引了超过20万人参与,大家直指美方的“强盗行径”。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也批评美国作为阿富汗问题的始作俑者却推卸责任。
从这些联署行动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特点:
议题聚焦。这些行动主要围绕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争议行为,包括生物实验室安全、军事行动透明度以及资产处理等问题。公众参与度高。每次联署行动都有数十万至数百万的公众参与,反映了民间对相关议题的关注。官方互动频繁。这些联署内容经常得到外交部的直接回应,成为外交表态的民意支撑。
《环球时报》通过这些联署倡议,成功地引导公众关注国际议题,并推动了公众对国际事务的参与。这不仅增强了民众的参与感和获得感,还为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贡献了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