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壮士》是沈重笔下的一篇动人心魄的课文,现编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6课。文章背景源于抗日战争时期一个真实而悲壮的事件,讲述了五位八路军战士如何为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并最终英勇跳崖的故事。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领略其教学要点与语言魅力。
一、故事脉络与英雄形象
课文通过“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敌上山→顶峰歼敌→英勇跳崖”的情节展开,展现了五位壮士的壮烈事迹。这五位战士——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在敌人的追击下,将敌人引向狼牙山的绝路。在弹尽粮绝的绝境中,他们仍然坚定信念,不屈不挠,以民族气节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震撼人心。
二、语言魅力与写作手法
课文的语言生动且富有感染力,通过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将战斗场面描绘得惊心动魄。如“石头像雹子一样”,形象地表现了战斗的激烈和战士的决心。课文中的词语积累丰富,如“日寇、崎岖、悬崖绝壁、斩钉截铁”等,有助于学生扩充词汇量。值得一提的是,课文中的多音字如“绷”和“弹”,也需要注意其不同的发音和用法。
三、历史背景与教育意义
1941年9月,日军对晋察冀根据地发动扫荡,五壮士为了掩护主力部队转移,在狼牙山与500余名日军展开殊死搏斗。他们的英勇事迹不仅传递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更强调了“为了人民”的信念与责任。这一课文不仅是历史教学的宝贵资源,也是培养学生英雄品质的重要教材。
四、教学辅助与深化理解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词语扩展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如寻找近义词(如“屹立—耸立”)和反义词(如“集中—分散”)来深化词汇理解。结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和“游击战争”等历史知识的背景延伸,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和精神内涵。
《狼牙山五壮士》是一篇充满情感与力量的课文,通过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将历史事件转化为生动的文学篇章。它不仅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也是培养学生英雄品质、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