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祝融号”火星车自成功登陆火星以来,持续传回了多批次珍贵的影像数据,为我们揭示了火星的奥秘。以下是关于这些关键信息的详细整理:
一、首批火星表面影像
自2021年5月19日起,“祝融号”不断传回火星的初始照片。这些照片详细记录了着陆平台、火星车驶离坡道的过程,以及太阳翼、天线等结构的展开状态。其中,导航相机拍摄的火星车尾部图像,清晰地展现了火星表面的纹理和地貌特征。到了2021年7月,火星车更是拍摄到了着陆器降落伞和后壳的高清彩色照片,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降落伞位于火星车的南边约350米处,而防热罩则散落在西南方向数百米外。
更为激动人心的是,火星车与着陆平台的合影中,两面五星红旗清晰可见。其中,火星车所搭载的国旗采用了特殊材料,能够在火星环境中长期保持鲜艳的色彩。
二、高清地质与地貌影像
“祝融号”所拍摄的地质与地貌影像,为我们揭示了火星表面的细节。2021年7月,多光谱相机拍摄的岩石图像,展现了火星表面的纹理特征以及尘土的覆盖情况。而沙丘影像则显示出一片长约40米、高约0.6米的沙丘,周围分布着大小不一的石块。到了2022年3月,环绕器拍摄的0.5米分辨率影像中,我们可以看到火星车的行驶轨迹在乌托邦平原上清晰可见,累计行驶里程已经达到了惊人的1784米。
三、长期工作状态记录
自2022年1月传回的自拍照中,我们可以看到火星车的表面积累了一层沙尘。虽然太阳翼的发电效率有所下降,但经过特殊设计,火星车仍能够维持充足的能源供应。这与2021年5月无沙尘覆盖的影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四、技术对比说明
关于“祝融号”传回的影像清晰度的问题,有观点认为其清晰度低于美国1970年代“海盗号”探测器所拍摄的影像。分析指出这种差异主要源于拍摄距离、镜头设计及成像目标的不同。“海盗号”主要以近景拍摄为主,而“祝融号”则更多地用于广域地形勘测。两者在科学目标和技术路线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尽管如此,“祝融号”所传回的影像仍然为我们揭示了火星的许多奥秘,让我们对这颗红色星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