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龇牙咧嘴”,一幅生动描绘人或动物表情的成语。它所展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牙齿外露,更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背后的故事。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这个成语的释义、应用场景、近义与反义词以及典型出处。
一、成语释义
当我们说到“龇牙咧嘴”,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一副凶狠或痛苦的表情。这个成语基本含义是指露出牙齿、咧开嘴巴,形容相貌凶狠、样子难看或疼痛难忍的样态。有时,它也可以用来形容面部表情的夸张与不友善。在这个成语中,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当用来形容人时,它往往代表着凶狠或凶狠的倾向;而当用来形容动物时,则可能表示它们的天生野性或攻击性。而在某些特定情境中,如《西游记》中的角色因食物难吃而露出这种表情,它则传达了痛苦的情感。
二、应用场景
“龇牙咧嘴”这个成语的应用场景相当广泛。在动物界,犬类对主人频繁露出这种表情,可能表示它们还处于警惕、抗拒或未被驯服的状态。而在野生动物中,这种表情更是它们用来威慑对手、传达警告的一种手段。而在人类社会中,这个成语则常用来形容人面目狰狞、态度凶恶。在网络文化中,这个成语还常常与各种搞笑表情包搭配,以突出夸张的凶悍效果。
三、近义与反义
“龇牙咧嘴”的近义词有“凶神恶煞”、“横眉怒目”、“面目狰狞”等,它们都强调一种凶狠、凶恶的表情。而反义词则如“和颜悦色”、“慈眉善目”,传达出温和、友善的情感。
四、典型出处
说起这个成语的出处,最早可以追溯到吴承恩的《西游记》。在这部古典名著中,“龇牙咧嘴”或“咨牙咧嘴”被用来描写角色因各种原因而露出的痛苦表情。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应用逐渐扩展,不仅用于形容《西游记》中的角色,更广泛地用于描绘人或动物的凶悍神态。
“龇牙咧嘴”这个成语,无论是用来形容人的凶狠表情还是动物的野性本能,都充满了生动和形象。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描述,更是一个承载着丰富情感和背后故事的文化符号。